首页 > 图书详情

鄂温克族濒危语言文化抢救性研究(全10册) 敖鲁古雅鄂温克语研究 特藏书;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VIP

售价:¥89.4 ¥298
1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
杜拉尔·斯尔·朝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06 出版
ISBN:978-7-5097-8655-0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主要对鄂温克族濒危语言及其文化展开全范围的实地调查,广泛而系统地搜集整理极其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料,并对尚未涉足的方言土语展开学术研究,对尚未公开发表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进行抢救性搜集整理。
[展开]
  • 第一章 名词类词形态变化现象
    1. 第一节 数形态变化现象
    2. 第二节 格形态变化现象
    3. 第三节 人称领属形态变化现象
    4. 第四节 级形态变化现象
    5. 第五节 名词形态论总结
  • 第二章 动词类词形态变化现象
    1. 第一节 态形态变化现象
    2. 第二节 体形态变化现象
    3. 第三节 陈述式形态变化现象
    4. 第四节 祈求式形态变化现象
    5. 第五节 命令式形态变化现象
    6. 第六节 假定式形态变化现象
    7. 第七节 形动词形态变化现象
    8. 第八节 副动词形态变化现象
    9. 第九节 助动词形态变化现象
    10. 第十节 动词形态论总结
  • 结语
    1. 一 名词类词的数形态变化
    2. 二 名词类词的格形态变化
    3. 三 名词类词的领属形态变化
    4. 四 名词类词的级形态变化
    5. 五 动词态形态变化现象
    6. 六 动词体形态变化现象
    7. 七 动词陈述式形态变化
    8. 八 动词祈求式形态变化
    9. 九 命令式形态变化
    10. 十 动词假定式形态变化
    11. 十一 动词类词的形动词
    12. 十二 动词类词的副动词
    13. 十三 动词类词的助动词
[1][1]朝克:《鄂温克语三大方言基本词汇对照集》,日本小樽商科大学,1995。 [2][2]朝克:《鄂温克语形态语音论及名词形态论》,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所出版,2003。 [3][3]朝克:《鄂温克语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 [4][4]朝克:《鄂温克语基础语汇集》,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1991。 [5][5]朝克:《满通古斯诸语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1997。 [6][6]朝克:《中国满通古斯诸语基础语汇集》,日本小樽商科大学,1997。 [7][7]朝克:《通古斯诸民族及其语言》,日本东北大学,2001。 [8][8]朝克:《鄂温克语各方言的语音关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9][9]朝克:《关于鄂温克语以派生词尾元音为中心的形态语音变化结构类型》,《满语研究》2003年第1期。 [10][10]朝克:《鄂温克语构词成分中的形态语音论》,《北海学园大学人文论集》,2003。 [11][11]朝克:《鄂温克语形态语音论及名词形态论》,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所,2003。 [12][12]朝克:《鄂温克语的格》,《满语研究》1985年第1期。 [13][13]朝克:《论鄂温克语句子结构》,《满语研究》1989年第2期。 [14][14]朝克:《论鄂温克语的词组结构》,《满语研究》1991年第1期。 [15][15]朝克:《关于鄂温克语代词特征》,《中国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 [16][16]朝克:《关于鄂温克族的族称》,《满语研究》1996年第1期。 [17][17]朝克:《论日本阿依努语和鄂温克语共有动词》,《民族语文》1992年第1期。 [18][18]朝克:《论日本语和鄂温克语共有动词》,《鄂温克研究》2000年第1期。 [19][19]朝克:《文化变迁与鄂温克人名的关系》,《东北亚诸民族的文化动态》,2002。 [20][20]朝克:《鄂温克语构词方式》,《民族语文》1984年第2期。 [21][21]朝克:《论鄂温克动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22][22]朝克:《鄂温克语的后置词》,《民族语文》1986年第6期。 [23][23]朝克:《鄂温克语词汇特征》,《蒙古语言文学》1986年第6期。 [24][24]朝克:《论鄂温克一词》,《蒙古语文》1987年第4期。 [25][25]朝克:《关于鄂温克语助词结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26][26]朝克:《关于鄂温克语驯鹿词汇》,《百科知识》1995年第8期。 [27][27]朝克:《鄂温克语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载《述说鄂温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 [28][28]朝克:《敖鲁古雅鄂温克语调查资料》,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北方室收藏,1987~1996。 [29][29]朝克:《关于鄂温克语使用现状分析》,《世界各地语言文字使用现状》,2001。 [30][30]朝克:《鄂温克语》,载《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 [31][31]朝克:《鄂温克语使用概述》,载《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概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32][32]朝克:《鄂温克旗语言文字使用概述》,载《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概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33][33]朝克:《汉语对鄂温克语的影响》,载《中国民族语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4][34]胡增益、朝克:《鄂温克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 [35][35]黄行:《鄂温克语形态类型的对比分析》,《满语研究》2001年第1期。 [36][36]贺兴格、其达拉图、阿拉塔:《鄂温克语词汇》,民族出版社,1983。 [37][37]杜道尔吉:《鄂温克语汉语词典》,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 [38][38]卡丽娜:《论鄂温克人名与社会关系》,《鄂温克研究》2000年第1期。 [39][39]汪立珍:《鄂温克族谚语》,《满语研究》1998年第1期。 [40][40]汪立珍:《论鄂温克族民间故事中的人名》,《满语研究》2002年第2期。 [41][41]萨红梅:《补救鄂温克民族语言失传势在必行》,《鄂温克研究》1995年第2期。 [42][42]〔俄〕波普:《索伦语调查资料》,列宁格勒,1931。 [43][43]〔英〕杨虎嫩:《满洲里地区通古斯鄂温克语》,芬兰赫尔辛基大学,1991。 [44][44]〔英〕杨虎嫩:《鄂温克语的未来》,严明译,《满语研究》2002年第2期。 [45][45]〔俄〕伊瓦诺夫斯基:《索伦语与达斡尔语》,圣彼得堡,1894。 [46][46]城田俊「格動詞の意味」『国語国文』50巻4 京都大学国語国文学会,1981。 [47][47]城田俊「体言の体系」『国語国文』51嫌12 京都大学国語国文学会,1982。 [48][48]城田俊『日本語形態論』ひつじ書房,1998。 [49][49]影山太郎『日英比較語彙の構造』松柏社,1980。 [50][50]影山太郎『文法と語形成』ひつじ書房,1993。 [51][51]铃木重幸『日本語文法·形態論』むぎ書房,1972。 [52][52]铃木重幸 『形態論的なカテゴリーについて』『教育国語』72むぎ書房,1983。 [53][53]奥田靖雄『日本語文法·連語論』むぎ書房,1967。 [54][54]清瀬義三郎則府『日本語文法新論』桜楓社,1989。 [55][55]三上 章『現代語法序説』刀江書院,復刊くろしお出版,1953。 [56][56]国広哲弥『意味の諸相』三省堂,1970。 [57][57]国広哲弥『意味論の方法』大修館,1980。 [58][58]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くろしお出版,1982。 [59][59]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Ⅱ』くろしお出版,1984。 [60][60]橋本進吉『国語音韻の変遷』『橋本進吉博士著作集』4岩波書店,1938。 [61][61]橋本進吉『国語法体系論』,岩波書店,1948。 [62][62]久野暲『新日本文法研究』,大修館,1983。 [63][63]森重敏『日本文法通論』風間書房,1959。 [64][64]池上嘉彦『意味論』大修館,1975。 [65][65]井上和子『変形文法と日本語(上·下)』大修館,1976。 [66][66]仁田義雄『語彙論的統語論』明治書院,1980。 [67][67]大野 晋 『文法と語彙』岩波書店,1987。 [68][68]福田昆之『日本語とツングース語』(改版)丸井図書出版株式会社,1991。 [69][69]森岡健二『日本文法体系論』明治書院,1994。 [70][70]宮岡伯人等『環太平洋の言語』(第三号)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1997。 [71][71]池田哲郎『アルタイ語のはなし』大学書林,2000。 [72][72]津曲敏郎『关于鄂温克语敖鲁古雅方言』,《人文研究》总第93辑,1997。 [73][73]津曲敏郎『環太平洋の言語』(第七号)北海道大学,2001。 [74][74]津曲敏郎《近代化和语言变异—以通古斯诸语为例》,《北方民族文化系列报告》1997年第11期。 [75][75]Castrens,M.Alexander,“Tunguschen Sprachlehre,” Buchdruckerei der kaiserli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856. [76][76]Ivanovskiy.,A. O,Specimens of the Solon and the Dagur Languages,The Russian edition of St.Petersburg 1894. Reprinted by the Reserch Group for Altaic Studies of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with a foreword in English by G. Kara Academy Kiado Budapest,1982. [77][77]Givon,T.,“Prototypes:Between Plato and Wittgenstein,” Noun Classes and Categorization,John Benjamins,1986. [78][78]Kuhn,Thomas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3rd e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79][79]McCawley,James D.,The Phonological Component of a Grammar of Japanese,The Hague:Mouton,1968. [80][80]Comrie,Bernard,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Syntax and Morph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81][81]T.,Kageyama,“Semantic Relations in the Spray Paint Hypallage,” in Japanese Linguistics Kaitakusha,1980. [82][82]W.,Jacobsen,Transitivity in the Verbal Systems,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1982. [83][83]G.N.,Kiyose,Japanese Grammar,A New Approach,Kyoto University,1995.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所属图书
相关卷册(共1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