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数字化即独异化:文化机器的兴起

摘要

人在社会中如何行事和感觉,如何生产、控制、交流和想象,他们所使用的技术和科技对这些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技术并不在严格的意义上决定社会结构。应该说技术环境总是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社会实践以特有的方式内化技术。实物及实物体系——从轮子到文字和印刷,从简单工具到工业生产,从生物技术到电脑软件——构成了供应体系,在它们提供的游戏空间里,是各种丰富的,然而又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方法。 与过去相比,现代理应被看作一种独特的“技术文化”。时人甚至经常将现代的现代性——不论是启蒙时代、19世纪的市民文化还是社会主义阶段——与突飞猛进的技术等同起来,也是不足为奇的。社会深刻的技术化来源之一是工业化,但它超出了工业化的范围。工业社会,社会行动的整体协调是遵循目的理性的,其中的技术理性也被包括在社会的技术化之内。自20世纪80年代起,社会的技术和科技架构发生了工业化以来从未有过的根本转变,位于中心地带的,是计算机算法、媒体形式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三者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数字化电脑网络技术或更简单的说法——数字网络来总括这三种要素。工业化现代向独异性社会的转型不仅在于(见上一章的详细分析)向独异性经济的转型,还在于科技体系向数字化、电脑化和网络化的结构转型。两个进程有各自的理路,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

关键词

作者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 ,生于1970年,是柏林洪堡大学普通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教授。他的著作《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于2017年荣获巴伐利亚图书奖,并于2018年入围莱比锡图书博览会非虚构类图书奖。2019年,他获得德国研究基金会莱布尼茨奖。
巩婕 ,德语语言文学硕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数字化即独异化:文化机器的兴起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3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1 服务于文化化的科技
    1. 算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构成的基础设施
    2. 数字文化机器及文化泛在
    3. 文化:过度生产和重组之间
  • 2 文化性及机械性独异化进程
    1. 数字性的主体:表演出来的“真”与可见度
    2. 个人形象的表现形式及编曲式独异性
    3. 大数据与“察得的”个人形象
    4. 个性化的网络以及软件化
    5. 数字世界中的新共同体与网络的社会性
    6. 网络文化的矛盾:从强制摆型到极端的情感文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