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溯源觅流 探骊得珠

摘要

杜道流教授新著《汉语动态范畴的历时发展研究》基于语料事实,以立体的视角,上探源头,下察流变,系统地描写、解释和说明了汉语主要动态范畴的发展问题,纠正了以往学界某些不太准确的看法,得出了一些突破性的结论,是汉语动态范畴研究领域一项非常有价值的重要成果。

作者

黄仁瑄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曹广顺:《〈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著”》,《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
  • 曹广顺:《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动+将”结构》,《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
  •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
  • 曹广顺:《试论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成过程》,《汉语史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
  • 陈刚:《试论“动-了-趋”式和“动-将-趋”式》,《中国语文》1987年第4期。
  • 陈宝勤:《试论“着”的语法化过程》,《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
  • 陈前瑞:《“来着”的发展与主观化》,《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
  • 陈泽平:《试论完成貌助词“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
  • 杜道流:《汉语动态范畴的历时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
  • 冯春田:《〈朱子语类〉“得”“了”“着”的主要用法分析》,《宋元明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 何融:《汉语动词词尾“将”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 蒋绍愚:《〈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竟”“讫”“毕”》,《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 蒋绍愚:《动态助词“着”的形成过程》,《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 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 李泉:《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
  •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4。
  • 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
  • 刘公望:《〈老乞大〉里的“将”及“将”在中古以后的虚化问题》,《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 卢烈红:《〈全元散曲〉中的动态助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 梅祖麟:《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语言研究》1981年第1期。
  • 石锓:《浅谈助词“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巴蜀书社,2000。
  • 〔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
  • 王国栓:《“动+将+趋”式中“将”的性质》,《语文研究》2004年第3期。
  • 吴福祥:《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中国语文》1998年第6期。
  • 吴福祥:《也谈持续体标记“著”的来源》,《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 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溯源觅流 探骊得珠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9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