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

中国史话——带你了解从古至今的中国历史
最近更新:2021-12-31
标签:

【中国史话】 长治史话——“中国神话的故乡”之历史钩沉

作者: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长治史话》
发布于 2020-03-30 浏览量:3987
01
女娲补天


脍炙人口、代代相传的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长治县上郝村的天台山。据《潞安府志》载:“娲皇庙在西南天台山,相传即炼石补天处,名望儿台。”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战败后恼羞成怒,一头向不周山撞去,撞折了擎天柱,导致天塌陷出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陷入灾难之中,流离失所。

这场争斗使女娲的子民们陷入灾难之中。她万分着急,为避免生灵涂炭,决心炼石以补苍天。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上盛产炼石用的五色土,且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补天石的绝佳场所。

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山间的五色土为原料,又借来了太阳神火,在众仙人的帮助下,历时九九八十一天,炼出一块厚十二丈、宽二十四丈的五色巨石。女娲继续仿造此法,又用了整整四年时间,炼就三万六千五百块五色石头,连同先前炼制的,总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她将这些五色石用来补天,天补好后,总共动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的一块五色石被留在了海边。因补天石是五色的,就形成了天上的彩虹、朝霞和晚晖。

天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没有这柱子的支撑,天就有可能再次塌下来。这时,有一只大龟游过来,献出了自己的腿。情急之下,女娲便将大龟的腿用来支撑四极。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赠予它,从此,龟游水不再用腿,而是用鳍。因西、北两面的腿稍微短一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自此,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在天台山迎驾女娲归朝,女娲十分欣喜。到天台山后,观望到普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笙箫。

后来,人们把女娲吹笙箫、望儿女的地方称作“望儿台”,并在天台山下修建娲皇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天台无影山在山西长治县上郝村。据《潞安府志》记载:“在县西南二十里处,高六十九丈,周二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无影。传娲皇炼石地,名望儿台。”又载:“娲皇庙在西南天台山,相传即炼石补天处,名望儿台。”“日出入胥无影”是天台无影山的一大奇景。每年夏至这一天,不管是旭日东升的早晨,还是烈日炎炎的中午,或是夕阳西照的傍晚,游人站在山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身影。


02
羿射九日

据《淮南子》记载:“尧使羿射九乌于三嵕之山。”这里的“三嵕之山”,就是屯留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三嵕山,别名老爷山。山的名字是因三峰所聚而得来的。

传说在辽阔的东海边上,矗立着一棵神树扶桑,树枝上栖息着十只三足乌。它们都是上帝帝俊的儿子,每日轮流上天遨游,它们喷射出强烈的火焰,就是人们所能看见的太阳。十只三足乌每天一换,轮流当值,秩序井然。人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过得既美满又幸福。

可是,这样的日子过长了,三足乌们便觉得无聊,于是都争先抢着上天遨游。天空中同时出现了十只三足乌,十个大太阳同时炙烤着大地,致使河流干涸、草枯土焦,炎热无比。人们或是被太阳高温活活烤死,或是被趁机觅食的妖魔猛兽蚕食,他们在火海中苦苦挣扎。消息传到天上,上帝帝俊召来神仙大羿,又称羿,赐给他一张红色的万斤力弓弩、一袋白色的千斤重利箭,命他下凡到人间惩治妖魔猛兽,同时教训教训儿子们——十只三足乌。

羿来到人间,感到酷热难耐。抬头一看,十个太阳正在当空。羿仰天大骂:“你们这些乌合之众,置天条于不顾,肆意作孽,还不赶紧退下!”然而这些三足乌根本不把羿放在眼里。羿大怒,登上三嵕山的顶端,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嗖”的一声,瞄准天上的三足乌射去。他箭无虚发,一连射下九只三足乌。三足乌一死,火光自灭,人们不再感到炙热无比,于是欢呼雀跃。

羿的做法违背了帝俊本来的意愿,他大发雷霆,不准羿再回到天庭。同时,命令仅存的一只三足乌日日上天遨游,不得休息。于是,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晚上从西边山上落下,温暖着人间,保持万物生存,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从此大地酷暑消尽,万木复苏。后来,人们把羿尊为神,在三嵕山立庙祭祀。到宋崇宁年间,宋徽宗赐庙额封羿神为灵贶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有司到祭,由此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古庙会。


03
神农尝草

炎帝神农氏曾在太行尝百草、制耒耜、兴农业、疗民疾,他的这些事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古今典籍中均有不同记载。西汉的《史记》记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长治县志》这样记载:“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兴稼穑,完成了人类从游牧狩猎到定居农耕的重大转折。”

远古时期,黄河上游有一姜姓部落,首领为烈山氏。烈山氏带领他的族人在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游牧生活后,来到今长治地区的太行山,在此定居。他们来到柏谷山,见这里草木茂盛,果实累累,十分欣喜,于是决定在这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那时的农业和医术都不发达。人们时常食不果腹,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等维持生活。有时误食了一些有毒之物,就会生病,甚至危及生命。烈山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几个氏族人员遍尝野果、野草,并制成药茶解毒。他多次尝果、尝草中毒,曾一日中毒70多次。一次,烈山氏尝到了断肠草,刚入咽喉,来不及吸茶解毒,便毒性发作,当即倒地不省人事。烈山氏的大义之举感动了天帝,他差神仙送来西王母起死回生的灵药和一根神鞭,又叫“赭鞭”。烈山氏醒来之后,用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有毒无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性味便会在鞭上显出不同的颜色。烈山氏和氏族人员便根据颜色辨别草木的不同性味和功效,决定能否食用或者治病。

此外,烈山氏在柏谷山还教会了人们钻木取火、磨制石器。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等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烈山氏的这些办法,传遍了各个部落,使当时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人们尊崇他为神农。后人为纪念神农,将柏谷山改名为“百谷山”。人们在山上(俗称老顶山)立庙塑像祭祀神农。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古庙会,来自各地的人们纷纷上山朝拜,至今香火不断。


04
精卫填海

长子县城西25公里,有一座发鸠山,山麓有一座坐西向东的庙宇,名叫灵湫庙。庙前有碗口大小一个石窦,一股清澈的泉水,穿过殿下这石窦喷泻而出,流入庙前的四星池内。然后,又从池内溢出,流向东去,沿途汇集百川。流经河北,注入渤海。这泉水初入四星池时,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这庙前的石窦,便是浊漳河的源头。有“漳源泻碧”之称。

灵湫庙原名泉神庙,宋朝政和元年(1111)改用今名。庙内正殿供奉着三尊女神,居中一尊乃为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两边两尊分别是女娃的姐姐和母亲。女娃最小而居住正中,这里边有一段优美的传说故事。

相传太阳神炎帝神农娶了赤水神的女儿为妻。赤水女儿最喜弹琴。她的琴声清悠入耳,沁人心腑,十分动情。炎帝每天赶着太阳从东海一直走到西方,当炎帝履行完一天的差务回到家中时,她就为炎帝弹琴以解除疲劳。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十分和美。后来,她生了一男两女,长子炎居、长女瑶姬、小女儿女娃。

瑶姬是个美丽而又多情的姑娘,她曾与父亲手下的一个名叫赤松子的雨师订了婚约。后来因为赤松子不守信义,抛下瑶姬远走他乡,又与别的仙女相爱,瑶姬又气又恨,不久就含怨而死了。瑶姬死后,化作昆仑山瑶池边的一株瑶草。据说这种草任何女子只要闻一闻,性格就变得温顺、善良,容貌和体形就变得特别俊秀。

单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天真活泼,长得十分秀丽。她从小就喜欢大海,每天都要跑到海边去观看那蓝色的波涛,观看那击水嬉戏的海燕和展翅飞翔的海鸥,更喜欢到海边去拣那五光十色的贝壳。有一天,女娃又来到海边。放眼望去,只见那茫茫大海,水天相连,波光粼粼,碧波万顷。她简直被这大自然的美景迷住了。她拣了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贝壳,高高兴兴地正要返家的时候,突然一阵暴风雨袭来,把她扑倒在海滩上。紧接着,一个巨大的海浪冲上海岸,把她卷进无边的大海,可怜的女娃就这样被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幼小的生命。她的母亲也因失去心爱的小女儿,不久就病死在发鸠山下。

女娃被大海淹死以后,她的精灵对夺去她生命的大海万分怨恨。发誓要报仇,要把大海填平。后来,她的精灵化成了一只小鸟。这只鸟长着花头、白嘴、红脚,每到夜晚就发出“精卫、精卫”的哀叫声,故名精卫鸟。这精卫鸟每天都要飞到长子县西边的发鸠山上,衔了那里的小石子或柘木枝,飞往碧波万顷的大海上空投进海里。就这样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后来,发鸠山表面上的石子和柘木枝全被衔光了,精卫就在发鸠山的东坡上找到了一处地质比较松散的地方,先把石子用嘴啄起来。然后再衔去投向大海。久而久之,这地方就被精卫衔石子啄下一个土坑。她的姐姐瑶姬和母亲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她们的精灵未散。她们对精卫发誓填平大海的宏愿十分支持,就主动帮助精卫在这个坑内用双手把石子挖出来,以供精卫衔去填海。姐姐和母亲的双手被磨破了,鲜血染红了每一粒石子,但她们一直紧挖不止,土坑越挖越深。有一次,精卫看见母亲和姐姐的双手流血不止,心中十分难过。她就亲自飞进坑内往下啄石子。不料,一连啄下四粒石子以后,一股泉水便喷涌而出,泉水越流越旺,一霎时便把土坑流满。这泉水又把坑内的石子和泥沙冲出来,一直向东冲进大海,加快了填海的速度。据说,以前太行山以东便是一片汪洋,现在的华北平原,就是这石子和泥沙淤积而成的;山东半岛则是精卫用石子和柘木枝填起来的。因为精卫连啄四粒石子而啄开了泉水的源头,后人就给这处深坑起名叫四星池。

女娃和她的姐姐、母亲填平大海造福人间的事迹,感动了玉皇大帝,玉帝就把她母女三人追封为“灵湫三圣神女”。当地人怀念她们为民造福的功绩,建起了灵湫庙,俗称泉神庙。塑了灵湫大圣(女娃)、二圣、三圣塑像。每年三月十八日,乡人前来上香祭祀。至今灵湫庙山门和戏楼还在,庙存石碑九通。庙门前的四星池也在,四周树木茂盛,绿草如茵。这里的村庄叫“庙上村”,祖辈流传着发鸠山的美丽神话。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中国史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关联图书

长治史话

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著

长治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倚太行,西屏太岳,因其地高,与天为党,古称上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治历史悠远绵长,文化底蕴深厚,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草、精卫填海等美丽传说都发端于此,因此长治被誉为“中国神话的故乡”。千百年来,长治以其独有的地理环境和精神气质,在中华文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书深入浅出,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长治的历史沿革、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名人大家、地方文化、景观名胜以及现代风貌,读者从中可以充分领略长治特有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感受长治这座全国首批“魅力城市”的魅力所在。

2

立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