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已报名 | 报名截止日期:2023-07-09 00:00
第七届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

时间: 2023-07-08 00:00至2023-07-09 00:00

地点: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二主楼A210

已结束 | 0人已报名 | 浏览量:460
会议介绍

会议介绍

    本次分论坛按照主题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设一位主持人和两位评议人。研究议题广泛,涉及公众环境关心、环境治理、乡村生态振兴、能源转型、气候变化、环境政策等,体现了与会者们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现实关切。论坛开始环节,论坛负责人河海大学陈阿江教授、贵州民族大学包智明教授分别致辞。陈阿江教授在致辞时表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迅速,作为专业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正呈现出一个好的态势,主题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中。包智明教授在致辞表示,环境社会学正迎来新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发挥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优势。


致辞与论坛介绍

  7月8日(星期六)(13:30-13:40)

主持:卢春天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致辞:陈阿江(河海大学   教授)    包智明(贵州民族大学   教授)

 2638117d3b8ef2520eae68925cb00296.png

论坛负责人:陈阿江

5cd84f163c88f5e83d4acb59d0911d81.png

论坛负责人:包智明


议程安排:每个发言在10分钟以内,每一单元结束后进行点评、开放交流共10分钟


第一单元:环境关心:居民感知、评价与行动

    本单元由西安交通大学卢春天老师主持,厦门大学的汪子臻老师和中国矿业大学的谭爽老师任评议人。11位学者汇报了研究进展。南开大学副教授王琰研究了社会经济地位(SES)和后物质主义对环境问题的影响。通过将社会不平等与环境可持续性联系起来,整合了两条研究路线,并考察不平等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经济地位和后物质主义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华北电力大学讲师张冬月对国际通用的环境关心NEP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生武先骐围绕村民亲环境行为的自发性何以激活这一基本问题,遵循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借助安徽宏村进行田野调查,深描激活农村居民自觉亲环境行为的全过程,并总结其实现路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杨春玉分析公众空气质量感知的时空异质性,并从气象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信息传播四个方面探讨我国公众空气质量感知的影响因素。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卫子昊探寻在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环境关心的影响因素在近20年间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替变化的。福州大学讲师刘森林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社会经济地位为中介变量,分析性别角色观念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及其路径。华东理工大学副研究员胡开从政府满意度的角度探讨环境污染和环境行动之间的关系,使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分析中央/地方政府满意度与环境行动之间的关系。浙江工商大学博士生刘能毓讨论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公众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对中国长期环境管理工作的启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张明杨基于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剖析气温变化与健康资本、医疗成本之间的关系,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重健康视角考察了气温变化的健康折旧效应与医疗成本效应。上海开放大学教授王晓楠整合经济理性主导的物质供给系统、文化分析范式主导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心理范式主导的环境关心,基于社会实践理论、文化认同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构建垃圾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框架。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张国磊认为农村环境治理应通过“软硬兼施动员”,既依托行政权威推动环境政策走向底层实践,也要加强政策宣传和人情游说,使基层群众“强响应”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全过程。

    厦门大学的汪子臻老师和中国矿业大学的谭爽老师对这一单元的文章进行了点评。汪子臻老师强调了文章的落脚点十分重要,鼓励跨学科,关注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和环境的结合研究。鼓励大家做感兴趣的研究。谭爽老师认为大家所使用的变量非常丰富和多元,应该更加关注实际的一些东西,从而提出一些更具有冲击力的问题。对中国环境治理政策提供切实的改进措施。

7f18c7d9303061a85e91d6a2fc4d833b.png


第一单元    环境关心:居民感知、评价与行动    (13:40-15:40)

主持:卢春天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31352ac46fc7d8e9a9f641ee7420cd42.png


第一单元评议人:汪子臻                     

点评:郝峰(南佛罗里达大学   副教授)    谭爽(中国矿业大学   教授)

发言:王琰(南开大学    副教授)

发言题目:The decoupling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postmaterialism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an unequal world? A cross-national intercohort analysis.


张冬月(华北电力大学    讲师)

发言题目:基于环境关心NEP量表评估的大学生环境意识提升路径研究 ——以华北电力大学等五所高校为例


武先骐(安徽师范大学   博士生)    张金俊(安徽师范大学   教授)

发言题目:“个人-群体-社会”:农村居民自觉亲环境行为何以激活?——基于宏村经验分析


杨春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副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公众空气质量感知的时空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来自中国2003-2021年的省级数据


卫子昊 (西安交通大学   博士生)

发言题目:中国城市居民环境关心影响因素的变迁:2003—2021


刘森林 (福州大学   讲师)

发言题目:性别角色观念、社会经济地位与公众环境意识


胡开(华东理工大学   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中央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与环境行动


赵连阁(浙江工商大学   教授)    刘能毓(浙江工商大学   博士生)

发言题目:Impac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concer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张明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副教授)    王文杰

发言题目:气温变化、健康折旧与医疗支出:基于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三重视角


王晓楠(上海开放大学   教授)

发言题目:垃圾治理中公众参与的行为逻辑与培育路径——基于实践-文化-心理的综合分析框架


章智颖(南京大学 博士生)    耿柳娜(南京大学 教授)

发言题目:图片何以影响公众对气候事件的集体记忆?


     合影、茶歇(15:40-16:00)

 

第二单元:环境治理:水域、草原与山区

    本单元由中央民族大学任国英老师主持,福州大学的胡溢轩老师和湖州师范学院的罗亚娟老师任评议人。11位学者汇报了研究进展。南京邮电大学讲师郑娜娜通过观察“十年禁捕”政策背景下渔民上岸前后生计模式和湖泊生态之间的一系列活动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内蒙古大学讲师孟根达来基于实证案例系统回顾了我国草原生态治理的制度路径与实际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构建草原生态共建共治共享体系的路径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申光明基于对一家石灰石工厂向我国华北某山村迁移过程的观察,分析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污染企业是怎样进入传统乡村并被村民接受的。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刘鑫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渔民生计选择行为作为研究起点,选取河北省昌黎县C村为调查点,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制度背景下渔民的生计选择及其背后动因。青岛大学副教授石腾飞通过研究发现市场化、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与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个由政府、企业、环保公益组织、农牧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过程。云南大学讲师杜香玉以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的诉求及行为选择模式为例,探讨了生计改善、生态保护与风险规避的关系。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蔡东源通过对四川秸秆治理实践的分析发现,秸秆处理难题需要从农政变迁与社会转型视角进行理解和回应,并从治理逻辑、政策设计和技术选取等维度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探寻解决方案。河海大学博士生吴迪遵循行动研究范式,深度参与ST社区动物文明建设协会工作,在行动中获得知识,找到阻碍行动的因素,最终促发意识与行动的改变。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德营基于代谢断裂的理论视角并以云村为例,叙述厕所变迁前后的生态-社会互动状况。云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王艳雪针对白村的个案研究,发现基于环境政策、市场需求、地方性生态知识,形成了农牧业循环生产模式。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蒋培发现浙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践逻辑实现了从“两次四分”到“两定四分”的嬗变。

    福州大学的胡溢轩老师和湖州师范学院的罗亚娟老师对这一单元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胡溢轩老师针对上述文章的研究主题、方法、思路创新等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同时为每篇文章未来可以改进之处提供了建议。罗亚娟老师提到个案研究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74714a30cbb6ada62952fb9a1f22511a.jpg


第二单元    环境治理:水域、草原与山区    (16:00-18:00)

主持:任国英(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

d2acbd4f90224737b16c26ea7dbb926b.png


第二单元评议人:胡溢轩(福州大学   副教授)

98a5b15b6049e47efdf83b47ebc12635.jpg

第二单元评议人:罗亚娟(湖州师范学院   副教授)

发言:郑娜娜 (南京邮电大学   讲师)    王晟聪(南京大学   博士生)

发言题目:走向共生:流域生态治理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化——基于洪泽湖生态治理的实证研究


孟根达来(内蒙古大学   讲师)

发言题目:草原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申光明(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生)

发言题目:营造的共同体——污染企业向山区的迁移实践


刘鑫(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生)    任国英(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

发言题目:海洋渔民生计选择的环境人类学研究——以河北省昌黎县C村为例


石腾飞(青岛大学   副教授)

发言题目:生态产品价值何以实现?——内蒙古T苏木草原生态补偿实践的案例研究


杜香玉(云南大学   讲师)

发言题目:生计改善、生态保护与风险规避的关系探讨——以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的诉求及行为选择模式为例


刘娟(中国农业大学   副教授)    蔡东源、李雪莹(中国农业大学   硕士生)

发言题目:“管人”还是“治物”?——四川省青桔县秸秆治理实践的环境社会学分析


吴迪(河海大学   博士生)    林辉霖(河海大学   博士生)    陶静(福州大学   硕士生)

发言题目:动物文明视角下社区动物如何融入社区治理——以ST社区动物文明协会为例


李德营(山东农业大学 教授)    牛瑜

发言题目:“道在屎溺”:代谢断裂理论视野下的生态-社会变迁——基于对云村厕所变迁的考察


王艳雪(云南师范大学   助理研究员)

发言题目:半农半牧区垃圾资源化的地方性生态智慧——基于白村的个案研究


蒋培(浙江农林大学   副教授)

发言题目:从“两次四分”到“两定四分”:浙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践逻辑的嬗变


第三单元:生态振兴:乡村产业与绿色转型

    本单元由河海大学陈涛老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刘娟老师和上海开放大学王晓楠老师任评议人。河海大学博士生李玲借鉴格兰诺维特的嵌入理论与门槛模型,以南京溧水L社区内农户为中心,探讨农户屋顶光伏接纳事件中的经济与信任门槛跨越过程及特征。浙江财经大学严米平以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例,探讨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薛孟春发现四川省攀枝花市H村通过零碳设施建设,零碳景观打造和移风易俗等多种措施推进村庄的零碳建设。中南大学助理研究员田薇从风险感知的社会文化理论出发,分析A村村民当前弱性浅层次污染健康风险感知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南京大学博士生章智颖通过图片大数据,探讨了图片对于公众集体记忆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刘娟老师和上海开放大学王晓楠老师对这一单元的文章进行了点评。刘娟老师对上述文章研究出发点和主题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要更注重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连接。王晓楠老师也就以上研究的现实与理论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等进行了细致点评和修改建议。


第三单元    生态振兴:乡村产业与绿色转型    7月9日星期日(8:40-9:50)

主持:陈涛(河海大学   教授)

54b23387c59300622ef3f30fbdec86e4.jpg

第三单元评议人:刘娟(中国农业大学   副教授)

4dc713a234fa939c6be686dab0922c97.png

第三单元评议人:王晓楠(上海开放大学   教授)

发言:李玲(河海大学   博士生)    顾金土(河海大学   教授)

发言题目:绿色能源接纳过程的门槛模型——以南京溧水L社区农户为例


童志锋(浙江财经大学   教授)    严米平    伍嘉冀

发言题目:以绿色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以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例


薛孟春(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生)

发言题目:村庄的零碳建设与韧性提升——以攀枝花市H村为例


耿言虎(安徽大学   副教授)    王少康(安徽大学   博士生)

发言题目:“品牌化+数字化”双轮驱动模式下的农业绿色转型实践及其价值


包莉莉(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生)

发言题目:嵌入性视角下乡村生态振兴的基础、困境与对策——以武陵山区S村为例


汪璇(河海大学   博士生)    陈阿江(河海大学   教授)

发言题目:皖北“耿车模式”的绿色转型实践


林蓉(安徽师范大学   讲师)

发言题目:循环共生: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绿色发展


李阳(北京工业大学   讲师)    刘凌(北京科技大学   讲师)

发言题目:供应与纳用:京津冀清洁取暖改造的政策实践研究


罗亚娟(湖州师范学院   副教授)

发言题目:技术治理创新与工业低碳转型的地方实践机制


田薇(中南大学   助理研究员)    彭远春(中南大学   副教授)

发言题目:村民弱性浅层次污染健康风险感知的社会文化逻辑研究


    茶歇(9:50-10:10)

 

第四单元:环境政策:差异评估与社会响应

    本单元由浙江财经大学童志峰老师主持,安徽大学耿言虎老师和北京工业大学李阳老师任评议人。厦门大学助理教授汪子臻从法律机制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提升公众环境服从。通过测试不同性质的治理规则对遵从性决策和行为的影响。南京大学博士生王海亮以环境社会学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以“可观测-非可观测”和“自然-社会”两组维度为划分依据,梳理出环境社会学中“自然”概念的三种理想类型。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生周宗康对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核密度分析与空间收敛模型揭示其区域差异与结构来源、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山西师范大学讲师胡忠魁以发生在淮北常村的铅污染事件为例,证明事件中集体行动的群体参与差异性是时势性事件作用的结果。西南民族大学讲师隋艺以共同体视角切入,在多元共建模式的框架下,以“改”、“学”、“练”、“现”为实践路径,社区居民实现了从“地缘共同体”向“精神共同体”的有效过渡。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石梓玉使用风险知识与风险可接受性两个变量考察风险认知,以风险预期与风险管理两个变量考察风险应对,发现不同的文化类型有差异化的风险认知与风险应对模式。

    安徽大学耿言虎老师和北京工业大学李阳老师对这一单元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耿言虎老师提到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研究主题也涉及各个方面。李阳老师也对上述每篇文章在写作规范、理论阐述、研究方法上都提供了细致的评价和详细的建议。

e3ee07909c0f4377b790b0796c9d71dd.jpg


第四单元    环境政策:差异评估与社会响应    (10:10-12:10)

主持:童志锋(浙江财经大学   教授)

3a068484978bccf3d6d1c77933414d7d.jpg

第四单元评议人:耿言虎(安徽大学   副教授)

bea72ef6d0157d751cc41d9c850dacec.jpg

第四单元评议人:李阳(北京工业大学   讲师)

发言:

汪子臻(厦门大学   助理教授)

发言题目:How do nature governance rules affect compliance decision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刘敏(中国海洋大学   副教授)

发言题目:环境政策缘何试点容易扩散难?——官员激励的视角


高新宇(安徽财经大学   副教授)    史纯纯(安徽财经大学   硕士生)

发言题目:特征视角下的智慧环境治理政策量化评估——基于PMC指数模型


胡剑波(贵州财经大学   教授)    周宗康、李潇潇(贵州财经大学   硕士生)

发言题目:中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区域差异、动态演变与空间收敛


张德政(云南大学   博士生)

发言题目: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城市垃圾分类与回收


张国磊(广东金融学院   副教授)    苏柄润(广东金融学院   研究员)    张燕妮(广州工商学院   研究员)

发言题目:政府动员、社会响应与农村环境治理差异化——基于粤西M市的调研分析


程鹏立(重庆工商大学   副教授)    冷梦婷、程洁静

发言题目:合作、运动、竞争:社会工作倡导企业环境治理的战略研究


胡忠魁(山西师范大学   讲师)

发言题目:时势性事件与集体行动的群体参与


隋艺(西南民族大学   讲师)

发言题目:共同体视阙下社区环境治理机制与路径创新研究


柴玲(中央民族大学   副教授)    石梓玉(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生)

发言题目:风险的文化建构:风险文化理论综述


王海亮(南京大学   博士生)

发言题目:多重自然:生态符号学对环境社会学的当代启示

773f96e89810864d15647f8496bbce92.jpg

    在本次论坛讨论中,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丰富,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质性和量化研究、也出现了若干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互联网文本数据、图片大数据等。理论层面积极建构中国环境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立足中国的社会实践合理吸收西方已有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明确的本土理论的创新意识。实践层面突破创新实践领域,从政策角度出发,提出针对环境问题的切实解决办法。四个单元的讨论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与,论坛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报名请扫码提交信息

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