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从古史制度到诗学理想:论“采诗官”问题的话语延伸

摘要

先秦两汉文献中,“采诗”主要是一种政治性的话语叙述,作为一种已失去的古圣王的理想治政模式而不断在文本中得到追忆。在这过程中,“采诗官”的废止成为中心表述,并发生与历史的偏差。至中唐,元稹、白居易认为采诗官不置导致诗道崩坏,要求重建采诗官实现以诗议政、以诗代谏,并提出新歌诗的形式要求,“采诗官”叙述遂从政治延伸至文学领域。宋元时期,“以俟采诗者”的呼声突破了以诗讽谏的范围,发展出以诗存史、以诗传承文化命脉的诉求和维度。至近代,反映在诗题、诗序中,期待诗歌被采集的现象一直未消泯。“采诗官”话语作为诗学理想,促进了古典诗歌纪实性特征的形成,反映出诗歌与政治源远流长的深层关系。

作者

王志清 ,文学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乐府学。
李建英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2]杨匡和.采诗演进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8).
  • [3]江合友.采诗意识与宋初诗风新变[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4).
  • [4]杜春雷.山川风土有佳音:论元代的采诗者与采诗活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4).
  • [5](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 [6](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 [7](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 [8](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 [9](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 [10]王志清.《汉书》“采诗”叙述的生成与双重语境下的意义暗示[J].西南大学学报,2017(1).
  • [1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 [12](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 [13](清)彭定求等编订.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 [14](清)董诰等编订.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 [15](唐)李延寿撰.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16](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17](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18](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 [19]傅绍良.论杜甫和白居易谏诤臣心态差异的文化模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1).
  • [20]左汉林.唐代采诗制度及其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2006(6).
  • [21]马银琴.毛诗首序产生的时代[J].文学遗产,2002(2).
  • [22]傅璇琮等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 [23]张煜.论蒋世铨、张埙《固原新乐府》[J].暨南学报,2015(11).
  • [24]王重民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 [25]董乃斌.唐代新乐府和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兼及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现象的探讨[J].文学遗产,1984(4).

从古史制度到诗学理想:论“采诗官”问题的话语延伸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4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