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知识是地方性的还是普遍性的?

摘要

“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这一命题引出两个认识论的问题:一个是如何看待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不同的地方性知识之间能否以及如何比较、沟通和交流。对此,该命题的提出者格尔茨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同时,“地方性知识”这一术语在中文学界包括不同学科有着巨大影响力,但也引发不少误读、误解和错误。这主要根源于文化的相对主义和事实的建构论这种认识论主张。基于实在论的客观真理论,本文对其进行了批评。另外,借助科学说明中的“演绎-律则”模型,将地方性知识界定为“事实”,将普遍性知识界定为“规律”,两者不是对立而是并列且相互协作的关系,从而解决了上述两个认识论难题。

作者

吴义龙 ,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爱因斯坦,1976,《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
  • 巴比,艾尔,2000,《社会研究方法》上册,华夏出版社。
  • 巴恩斯,巴里,2004,《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邢冬梅、蔡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 邦格,马里奥,2018,《在社会科学中发现哲学》,吴鹏飞译,科学出版社。
  • 本尼迪克,露丝,1987:《文化模式》,何锡章、黄欢译,华夏出版社。
  • 博厄斯,弗朗兹,1989,《原始人的心智》,项龙、王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博厄斯,弗朗兹,1999,《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刘莎等译,华夏出版社版,
  • 伯德,亚历山大,2014,《科学哲学是什么》,贾玉树、荣小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博格西昂,保罗,2015,《对知识的恐惧——反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刘鹏博译,译林出版社。
  • 波普尔,卡尔,1986,《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波普尔,卡尔,1998,《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赵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波普尔,卡尔,2001,《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波普尔,卡尔,2008,《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万木春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波斯纳,理查德,2001,《道德与法律理论的疑问》,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查尔默斯,A.F.,2007,《科学究竟是什么》,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
  • 陈爱国,2015,《民间知识视野下的环境问题——以湖泊渔民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为中心》,《文化遗产》第1期,第112~119页。
  • 陈嘉明,2010,《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
  • 陈少明,2019,《中国哲学——通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哲学研究》第4期,第32~41页。
  • 丹图,阿瑟,2007,《叙述与认知》,周建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邓正来,1994,《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法律的文化解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迪尔凯姆,E.,1995,《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
  • 狄尔泰,威廉,2014,《精神科学引论》第一卷,艾彦译,译林出版社。
  • 杜威,约翰,2012,《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段忠玉,2020,《地方性知识与现代专业知识的结合——一个傣族村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第95~102页。
  • 法伊尔阿本德,保罗,2005,《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范埃弗拉,斯蒂芬,2006,《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 费彻尔,马尔库斯,1998,《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弗拉森,范,2002,《科学的形象》,郑祥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格尔茨,克利福德,1999,《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格尔茨,克利福德,2000,《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 格尔茨,克利福德,2014,《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杨德睿译,商务印书馆。
  • 格尔茨,克利福德,2017,《烛幽之光:哲学问题的人类学省思》,甘会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格拉塞斯菲尔德,恩斯特,2017,《激进建构主义》,李其龙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郭湛,2007,《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6期,第4~5页。
  • 哈耶克,2003,《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
  • 贺卫方,1997,《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第117~130页。
  • 亨普尔,卡尔,2006,《自然科学的哲学》,张华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华尔兹,肯尼斯,2017,《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霍尔特,2013,《新实在论》,伍仁益译,商务印书馆。
  • 黄文艺,2000,《论中国法律发展研究的两大范式》,《法制与社会发展》第3期,第1~10页。
  • 强世功,1997,《乡村社会的司法实践:知识、技术与权力——一起乡村民事调解案》,《战略与管理》第4期,第103~112页。
  • 金岳霖,2003,《知识论》上册,商务印书馆。
  • 卡尔纳普,R.,2007,《科学哲学导论》,张华夏、李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科斯,罗纳德,2009,《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库恩,托马斯,2003,《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 拉图尔、伍尔加,2004,《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张伯霖、刁小英译,东方出版社。
  • 李涤非,2002,《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交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21~24页。
  • 李耕,2010,《“地方性知识”在法学语境中的使用》,《法律和社会科学》第7卷,第61~70页。
  • 李凯尔特,H.,1986,《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
  • 李倩,2013,《地方何在?知识何为?——简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民间文化论坛》第4期,第106~110页。
  • 李鹏程,2007,《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和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6期,第1~3页。
  • 里斯乔德,马克,2018,《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导论》,殷杰、郭亚茹、申晓旭译,科学出版社。
  • 李雪,2006,《格尔兹真的错了吗?——格尔茨认识论原则再探》,《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第139~146页。
  • 梁治平,1994,《法律的文化解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刘兵:2014,《一种或多种“地方性知识”——关于STS领域中对“地方性知识”理解的再思考》,《科学与社会》第3期,第45~58页。
  • 刘作翔、刘鹏飞,1999,《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研究问题前瞻》,《法学研究》第4期,第3~15页。
  • 罗蒂,理查德,2004,《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罗素,2006,《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罗素,2009,《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
  • 罗意,2015,《地方性知识的反思——当代西方生态人类学的新视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21~29页。
  • 马华灵,2014,《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柏林与施特劳斯的思想争论》,《学术月刊》第2期,第32~40页。
  • 马克思、恩格斯,2012,《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 马庆钰,1997,《对文化相对主义的反思》,《哲学研究》第4期,第11~16页。
  • 蒙本曼,2016,《知识地方性与地方性知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内格尔,欧内斯特,2005,《科学的结构》,徐向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潘年英,2000,《地方性知识与人类学的历史叙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114~115页。
  • 秦红增,2005,《乡村社会两类知识体系的冲突》,《开放时代》第3期,第127~135页。
  • 塞尔,2008,《社会实在的建构》,李步楼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苏力,1995,《变法,法治建设及本土资源》,《中外法学》第5期,第1~9页。
  • 苏力,1998,《知识的分类》,《读书》第3期,第96~101页。
  • 苏力,1999,《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
  • 苏力,2000,《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孙飞宇、牟思浩,2020,《处境与实践视角下的社会事实——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社会学研究》第2期,第49~74页,
  • 盛晓明,2000,《地方性知识的构造》,《哲学研究》第12期,第36~44页。
  • 台运启、杨为乔,1998,《探地方性知识与法律移植问题》,《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1期,第51~54页。
  • 图力古日,2017,《地方性知识研究的历史维度及其内涵》,《云南社会科学》第6期,第82~87页。
  • 涂向阳,2011,《论思想实验》,《学理论》第12期,第67~68页。
  • 王波,2015,《社会事实如何产生规范性——论法律实证主义对“休谟法则”的解决方案》,《法制与社会发展》第5期,第110~121页。
  • 王铭铭,1996,《人类学与文化学说》,《国外社会学》第1期。
  • 王铭铭,2008,《从“当地知识”到“世界思想”》,《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第60~82页。
  • 王巍,2003,《相对主义:从典范、语言和理性的观点看》,清华大学出版社。
  • 王巍,2011,《说明、定律与因果》,清华大学出版社。
  • 王阳,2008,《迪昂—奎因论点与科学论证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4期,第59~62页。
  • 王依娜、尹栾玉,2018,《“物”与“及物”:涂尔干社会事实方法论的核心范畴》,《社会科学论坛》第5期,第131~141页。
  • 魏洪钟,2015,《科学实在论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 文学平,2010,《论原初事实与制度性事实》,《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65~69页。
  • 伍顿,戴维,20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刘国伟译,中信出版社。
  • 吴世奇,2019,《地方性知识视阈下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学内涵》,《广西社会科学》第10期,第153~159页。
  • 吴彤,2007,《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1期,第87~94页。
  • 吴彤,2014,《再论两种地方性知识——现代科学与本土自然知识地方性本性的差异》,《自然辩证法研究》第8期,第51~57页。
  • 萧瀚,2002,《解读〈送法下乡〉》,《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第94~104页。
  • 谢晖,2016,《族群—地方性知识、区域自治与国家统一——从法律的“普适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说起》,《思想战线》第6期,第153~164页。
  • 休谟,1980,《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
  • 薛达元、郭泺,2009,《论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第2期,第135~142页。
  • 颜昌武、许丹敏、张晓燕,2019,《风险建构、地方性知识与邻避冲突治理》,《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第85~94页。
  • 杨念群、黄兴涛、毛丹,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杨念群,2004,《“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第6期,第119~125页。
  • 杨庭硕,2004,《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23~29页。
  • 杨须爱,2015,《文化相对主义的起源及早期理念》,《民族研究》第4期,第107~119页。
  • 叶舒宪,1997,《文学与人类学相遇——后现代文化研究与〈马桥词典〉的认知价值》,《文艺研究》第5期,第85~91页。
  • 叶舒宪,2001,《地方性知识》,《读书》第5期,第121~125页。
  • 游承俐、孙学权,2000,《“土著”知识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36~41页。
  • 喻中,2019,《法的地方性与地方性的法——关于法律地理学的一个导论》,《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116~125页。
  • 约翰·舒斯特,2013,《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安维复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张静,2000,《“雷格瑞事件”引出的知识论问题》,《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第2期,第106~131页。
  • 张静,2006,《解读吉尔茨——回应李雪的批评》,《开放时代》2006年第5期,第148~150页。
  • 张永宏,2009,《本土知识概念的界定》,《思想战线》第2期,第1~5页。
  • 张芝梅,2002,《〈送法下乡〉:一个读本》,《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第105~113页。
  • 赵晓力,1997,《知识和雷格瑞的命运》,《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第3期,第29~31页。
  • 郑震,2014,《西方建构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脉络与问题》,《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165~190页。
  • 朱林,2019,《重返唯物史观: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观》,《云南社会科学》第5期,第172~178页。
  • Geertz,Clifford. 1983. Local Knowledge: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Basic Press.
  • Geertz,Clifford. 1995. After the Fact:Two Countries,Four Decades,One Anthropologist.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Rouse,Joseph. 1987. Knowledge and Power:Towar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知识是地方性的还是普遍性的?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7.5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问题及其限定
  • 二 何谓“地方性知识”?
    1. (一)学者们的观点
    2. (二)格尔茨的解释
    3. (三)另一种“地方性知识”?
  • 三 认识论基础:相对主义抑或建构主义
    1. (一)相对主义的文化观
    2. (二)知识论的建构主义
    3. (三)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 四 两种知识类型:规律与事实
    1. (一)普遍性知识:规律
    2. (二)地方性知识:事实
    3. (三)如何适用两种知识?
  • 五 结论和讨论
    1. (一)结论
    2. (二)讨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