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状与特点:流动过程特征分析

摘要

在明确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借助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调查数据,描述了流动人口的流动过程特征。人口流动模式存在家庭式和非家庭式流动双峰并存的特点;家庭成员多分批到达流入地,家庭团聚具有梯次性。在中部地区和跨县流者中,完整家庭式流动的比例较高,家庭成员团聚的批次较少、间隔较短;而在经济发达和欠发达之地,完整家庭式流动的比例较低,折射出发达地区家庭团聚的门槛或生活成本较高,而欠发达地区优质资源的不足对流动人口携家带口的吸引力不够。

作者

杨菊华 ,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人口学。
陈传波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微观计量、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蔡昉,1997,《迁移决策中的家庭角色和性别特征》,《人口研究》第2期。
  • 陈贤寿、孙丽华,1996,《武汉市流动人口家庭化分析及对策思考》,《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 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200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第11期。
  • 洪小良,2007,《城市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 侯佳伟,2009,《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和个体影响因素研究》,《人口研究》第1期。
  • 李强,2003,《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 毛丰付,2009,《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状况与安居意愿调查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6期。
  • 王志理、王如松,2011,《中国流动人口带眷系数及其影响因素》,《人口与经济》第6期。
  • 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2007,《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人口研究》第2期。
  • 翟振武、侯佳伟,2010,《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区:模式和发展趋势》,《人口研究》第1期。
  • 张传红、李小云,2011,《流动家庭性别关系满意度变化研究——以北京市农民工流动家庭为例》,《妇女研究论丛》第4期。
  • 张航空、李双全,2010,《流动人口家庭化分析》,《南方人口》第6期。
  • 张文娟,2008,《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以北京市为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 张秀梅、甘满堂,2006,《农民工流动家庭化与城市适应性》,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
  • 周皓,2004,《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第6期。
  • 朱明芬,2007,《农民工职业流动带动家庭人口迁移的实证分析——以杭州为例》,《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第3期。
  • 朱明芬,2009,《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状与特点:流动过程特征分析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9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文献回顾与梳理
  • 二 概念界定
    1. (一)流动模式
    2. (二)先行者与追随者
    3. (三)家庭式流动的开始与完成
  • 三 数据与样本的基本特征
  • 四 全部样本的流动过程特征分析
    1. (一)流动模式
    2. (二)流动批次及批次间隔
    3. (三)先行者
  • 五 分地区的流动过程特征分析
    1. (一)流动模式
    2. (二)流动批次及批次间隔
    3. (三)先行者
  • 五 总结与讨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